標 題 | 作 者 |
---|---|
【30週年專欄】走過三十年的『社團法人台灣癲癇之友協會』 | 秘書處 |
【線上認識癲癇專欄】癲癇可以外科治療嗎? | 鄭美雲 |
【會員投稿】從癲癇走向光芒——我的故事與金光獎之路 | 謝宇婷 |
【活動公告】癲癇醫療講座 | 秘書處 |
【協會相關會務與活動報告】 | 秘書處 |
《全國各相關團體活動報導》 | 秘書處 |
◎感謝專欄◎ | 秘書處 |
秘書處
關於台灣癲癇之友協會之成立,追溯到早期施茂雄在台大醫學院擔任住院醫師(1971年)與主治醫師(1975年)時期,就與癲癇病友結緣,當時常遇到癲癇病人,隨即給予癲癇朋友醫療上的照顧與協助;1977年,施茂雄轉任到長庚紀念醫院後,也為癲癇病人與家屬持續舉辦多次癲癇醫療講座、團體治療會談與戶外活動(郊遊、烤肉等)。除了推廣癲癇社會教育,並積極籌劃成立癲癇之友協會,筆者於1992年12月開始出版「癲癇資訊」(創刊號),提供社會大眾與癲癇朋友有關癲癇的常識,在台灣癲癇醫學會理監事的支持與推舉下,在第二屆(1994年)第二次理監事聯席會中,決議成立社教委員會,並推舉施茂雄擔任主任委員,同時也支持「癲癇資訊」的發行,協會也就在癲癇醫學會的大力協助下日益發展。
『協會成立』
在多位熱心的義工、社會人士,病友及國內多位神經科醫師幫忙下,歷經兩年的籌劃,終於在1995年1月22日於台北市濟南路台大校友會館成立『中華民國癲癇之友協會』,並在第一次會員大會中,選出理事15名(後補5名)、監事5名(常務監事1名),同年2月25日理監事聯席會選出施茂雄醫師為理事長。其後再經會員大會通過,更名為台灣癲癇之友協會,2000年6月15日協會接獲內政部公文,正式更名為「台灣癲癇之友協會」。五年後,取得法院認證,正名為『社團法人台灣癲癇之友協會』。
隨著時空背景的變化,協會在三十年以來,歷經了十任的理事長,依次有施茂雄醫師、陳瑞珍護士、曾元孚醫師、凍蔚蔚女士(癲癇病友家長)、施茂雄醫師及王櫻桃女士(癲癇朋友)。每位理事長的風格雖有不同,都對協會有不少貢獻,這是病友的福氣,希望將來有一天,能落實最到由癲癇朋友或家屬擔任理事長,而醫療專業者(醫師、護士、藥師、營養師、社工師等)從旁協助與支持,當然更需要台灣癲癇醫學會的專業指導與支持,繼續服務癲癇朋友與提升社會對癲癇的認知與接納。
『協會推廣癲癇社會教育』
當初協會成立時,醫療資訊與資源還相當缺乏,每每接到索取協會刊物(協會會訊、協會資訊、協會年刊、癲癇教育手冊),協會秘書處人員感到很有成就感,協會會員也曾達到八百位;如今,醫療資訊充斥,唾手可得,協會存在的需要性再也不再那麼強烈,會員人數也急遽減少至約百人左右。這種情形也存在於各個地方癲癇之友協會(當時最多曾達到十六個地方協會),目前維持運作功能的也萎縮到只剩三、四個地方協會。我認為協會的存在還是有其必要,若要持續的發展,需要民間(病人、家屬)與政府雙方的合作,更需要社會資源的支持,如此才得以永續經營與服務。
在帶動癲癇病友與推廣社會癲癇教育上,協會這二十六年的歲月,曾推動每年的作文比賽(後來由癲癇醫學會接辦)。另外,繪畫比賽、戶外活動、郊遊與醫學講座等等,是協會帶動癲癇朋友走出戶外、加強社交接觸、認識相關醫療常識的經常性活動;不間斷的協會訊與資訊,更是協會長久以來,與會員最佳的縱線溝通的橋樑,其中最為讀者所喜愛的是每期的【問與答】,帶給讀者互相學習的豐富資料,後來也整理出書。
為促進社會癲癇教育與鼓勵癲癇病友,協會定期出刊『癲癇會訊』(月刊)、『癲癇資訊』(季刊),另外也不斷有書籍出版,包括:
協會也製作光碟影片,期待以聲樂與動影提升癲癇教育的效果,包括:
架設網站,建立溝通平台是推廣民眾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協會成立初期,即設立有網站:台灣癲癇之友協會(Taiwan Epilepsy Association) http://www.epilepsyorg.org.tw/),提供每一期會訊與資訊內容,公告協會活動消息,網路留言,問與答。另外也有【時事即興話題】與【醫療資訊】。協會網站也曾於2003年榮獲第三組別―醫療有關之基金會、學會或協會醫療網站組之優良網站。評審給的評語是【醫學觀念正確,文章富人情味,版面簡潔,動線清楚,內容豐富,值得嘉獎!】2005年再度獲選優良健康資訊網站獎。
可惜因人力缺乏,網站維護困難,曾荒廢過一段時間,目前已盡量更新整理,補充資料,期待重新提供民眾最佳社會教育平台。
『癲癇楷模』 與 『癲癇大使』
為了鼓勵癲癇朋友走出象牙塔,展現自己的能力,破除長期以來社會大眾對癲癇朋友的誤解、排斥與歧視,給予「癲癇」朋友一個正面提昇形象、且帶動慢性病友團體的成長機會,同時給予癲癇朋友積極奮發向上的力量。因此2002年舉辦第一屆癲癇楷模選拔,順利產生出一位癲癇楷模代表。以後每隔兩年選出一位『癲癇楷模』。2002年第一屆癲癇楷模順利產生後,資助他出國參加亞澳癲癇醫學國際會議,到目前共有十三屆癲癇楷模徵選完成,希望未來還繼續有優秀的癲癇楷模的誕生。
另外,為了擴大服務社會大眾,加強社會團體與學校之癲癇教育,本協會在某熱心社會團體的資助下,培訓癲癇教育的種子教官-『癲癇大使』,2006年培訓約二十五位,在不斷繼續訓練與再教育下,目前活躍的『癲癇大使』有二十位,他們一直不辭辛勞的協助協會,配合演講醫師到社會各個團體、公司與學校分享個人癲癇的經歷,『逆風飛翔』(2014年推出)這支光碟述說了癲癇大使的故事,令人感動。
『國際事務』
國際會議與組織的參與,協會也不落人後,1997年在愛爾蘭都柏林舉行的國際抗癲癇聯盟與國際癲癇局年會中通過成為『國際癲癇局』正式會員國。至今,每次國際會議,我們從不缺席。
在國際抗癲癇聯盟與國際癲癇局的聯合會議與事務中,台灣是一個被歡迎的會員國,協會與台灣癲癇醫學會於1998年聯合完成亞澳癲癇醫學會國際會議,給台灣癲癇朋友參與國際會議的機會,更把台灣推出國際,讓國際人士了解台灣、接納台灣,而協會也從此開始參與國際癲癇事務。也有多位醫師參與國際事務並曾任職其間,在協會所屬的國際癲癇局任職過副會長的有施茂雄、賴向榮,而榮獲社會成就獎的有賴其萬與賴向榮,榮獲國際癲癇大使者有蔡景仁、施茂雄與賴向榮。亞澳癲癇局任職過會長的有施茂雄、賴向榮與曾元孚,任職秘書長的有曾元孚。他們皆在癲癇醫學界扮演重要角色,長年在國內外幫助、推動癲癇衛教活動,不遺餘力。
『重要活動』
『結語』
協會一路走來還算平順,雖有起伏,總是一一克服困難,時代的變遷,從當初醫療資訊的貧瘠到現代資訊爆炸,醫療資訊的提供變得不是那麼急迫,生活調適與心理建設則有待加強,而癲癇病人的主動參與協會運作似乎也顯得更迫切與必要,因此協會轉向運作,期待有更多癲癇朋友的加入,醫療專業者則從旁協助與支持,相信協會將會走得更合乎癲癇朋友的需求。
後記1 - 『協會榮耀事蹟』
這幾年來,協會也曾光榮過,榮獲多樣獎項,包括:
後記2 - 『癲癇與駕駛』紀事
林口長庚腦功能暨癲癇科主任 鄭美雲
神經科常見疾病的全球排名中,第一名是頭痛,第二名為腦中風,第三名是阿茲海默症等失智症,而癲癇則排名第四。因此,癲癇並不是罕見疾病,且有藥物可供治療。統計顯示,每26人中約有1人罹患癲癇,以台灣的人口比例推估,約有13萬名癲癇患者,其中約4萬人屬於藥物難治型癲癇。這類患者對藥物的反應較差,因此與癲癇手術的適應對象息息相關。
首先,我們先來複習什麼是癲癇。人類大腦由上億個神經細胞組成,這些神經細胞平時會產生微量電波,透過大量神經纖維的連結來傳遞訊息,確保大腦功能的正常運作。然而,當特定區域的一群腦神經細胞因某些原因突然同步異常放電時,就會引發癲癇發作,導致行為或意識的改變,並可能伴隨肢體動作的異常表現。
根據統計,全球約有 5000 萬人罹患癲癇,而台灣的盛行率約為 0.6%,屬於相對常見的疾病。以台灣 2300 萬人口計算,約有 13 萬名癲癇患者。大多數患者對藥物治療反應良好,透過一種或兩種抗癲癇藥物即可有效控制發作。
癲癇的發作可分為兩大類:全面型發作與部分型發作。
少數癲癇發作可能由外在因素誘發,例如麻將癲癇,這是一種較常見的反射性癲癇。患者因長時間打麻將未適當休息,或過度疲勞,導致在牌桌上發作。
你或許聽過音樂癲癇,這種類型的發作通常由特定音樂或聲音刺激所誘發,可能與情感或過往人生經驗相關。特定音樂會激活某些腦神經細胞,使其過度興奮,進而引發癲癇發作。
網遊癲癇在現今社會相當普遍,尤其是年輕族群長時間熬夜玩電玩,或接觸強烈聲光刺激時,需要特別注意。
此外,還有其他類型的反射性癲癇,例如:
這些癲癇類型雖然較少見,但仍應提高警覺,並透過調整生活習慣來降低誘發風險。
並非每位癲癇患者都需要或適合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癲癇手術主要適用於藥物難治型癲癇患者。根據國際定義,若患者已使用兩種或以上適當、可耐受且足夠劑量的抗癲癇藥物(針對大發作或小發作選擇適合的藥物),在劑量足夠且耐受的情況下仍無法有效控制發作,即可診斷為藥物難治型癲癇。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人一生中可能會出現一次癲癇發作,但如果未再發作,則不算是癲癇症。根據診斷標準,癲癇症的定義為至少兩次以上無明顯誘因的發作,且發作間隔超過24小時,需透過腦波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確認診斷。單次發作的比例其實相當高,盛行率約為4%,也就是說,一個班級中可能會有1~2名學生曾經出現過單次發作。而在台灣,癲癇症的盛行率約為0.6%,約13萬名患者,其中藥物難治型癲癇約佔1/4,約4~5萬人。至於適合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大約為藥物難治型癲癇患者的1/4~1/2,即約1.5~3萬人可能適合考慮手術治療。
在進行癲癇手術前,必須經過完整且嚴謹的術前評估,以確保患者適合接受手術。術前評估可分為兩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包含以下檢查:
通常在第一階段評估完成後,多數患者的手術適應症已可確認。然而,所有完成第一階段評估並考慮手術的患者,仍需經過神經內科與神經外科的定期跨科會議討論。在會議中,醫師團隊會針對患者的腦波檢查、影像學結果及臨床表現進行深入分析。
第二階段評估:侵入性監測
第二階段評估並非手術治療,而是利用侵入性監測技術來更準確定位癲癇發作源。主要有兩種方式:
腦功能定位
除了確認癲癇放電區域,手術前還需進行腦功能定位評估。
透過上述完整的術前評估,可確保手術的安全性與成功率,為患者提供最精確的治療方案。
許多患者以為接受手術後就能完全停藥,但這是常見的誤解。實際上,手術的目的並不是讓患者立即停藥,而是提供藥物難治型癲癇患者額外的治療選擇,幫助更有效控制癲癇發作。手術適用於長期服用多種抗癲癇藥物、劑量已達上限但仍頻繁發作的患者。這類患者的生活品質往往受到嚴重影響,透過手術或神經調控治療,發作頻率可大幅減少,即使仍需服藥,發作減少本身就能顯著改善生活品質。
然而,部分患者術後自行停藥,導致癲癇復發,甚至發展為癲癇重積狀態,需要住院治療,讓之前的努力前功盡棄,甚至可能需要重新增加藥物。因此,手術後絕對不能擅自停藥,必須遵循醫師指示規律服藥。術後的減藥計畫需根據患者的發作控制情況來決定。通常需經過數個月至一年以上的穩定期,若發作頻率明顯減少甚至完全停止,才會與醫師討論逐步減藥,最終達到減少或停藥的目標。
癲癇的治療主要分為兩大類:內科治療與外科治療。
內科治療
內科治療是所有癲癇患者的基礎治療方式,但治療方案因人而異。有些患者僅需低劑量的單一藥物即可控制病情,而另一些患者則需多種藥物並使用較高劑量。
目前抗癲癇藥物可分為:
除了藥物治療,生酮飲食也是一種輔助治療方式,透過高脂肪、適量蛋白質、極低醣類的飲食來減少癲癇發作。兒童癲癇患者應用生酮飲食已有悠久歷史,而成人使用生酮飲食需特別小心,如高血脂或代謝性疾病的患者,應與醫師與營養師討論,並定期監測血液數值。
外科治療
外科手術僅適用於藥物難治型癲癇患者,若患者僅服用低劑量單一藥物即可有效控制發作,則無需手術介入。
目前外科手術可分為高科技癲癇治療與傳統癲癇手術。
高科技癲癇治療
此外,羅莎機器人手臂(ROSA)已應用於立體定位腦波監測(SEEG),用於第二階段的腦波確認與分析,提升手術的精確度與安全性。
傳統癲癇手術
這些手術方式適用於不同的癲癇類型,需經過完整的術前評估,與醫師共同討論適合的治療方案。
微創癲癇手術
微創癲癇手術涵蓋多種技術,其共同特點是傷口小、創傷低,通常僅約50元硬幣大小,但具體大小會依手術部位而異。目標是盡可能縮小傷口、降低術後恢復時間,並提升手術的精準度與安全性。
目前微創癲癇手術包括以下幾種:
隨著微創手術技術的進步,這些高精準度的治療方式將為藥物難治型癲癇患者提供更多選擇,幫助提升癲癇控制與生活品質。
羅莎機器人與神經調控技術
羅莎機器人輔助導引技術
羅莎(ROSA)機器人是一套配備高精度電腦螢幕與機械手臂的導航系統,其主要任務是根據神經內外科醫師的規劃,精確地將電極針植入患者腦部,誤差可控制在1 公釐以內。
ROSA 導引可執行多項功能,例如:
ROSA 雖然能大幅提升手術的精準度與效率,但仍需醫師進行術前規劃與操作。完整術前準備包括:
影像解析:
這張 MRI 影像顯示,患者在接受ROSA 導引 RFTC 術後,燒灼位置位於右側海馬迴。影像中的小白點代表燒灼中心,周圍的黑圈為燒灼區域,而最外層的輕微白圈則為術後產生的輕微腦水腫。燒灼位置精確,成功命中目標,並控制在理想範圍內。
神經調控技術
神經調控技術主要用於抑制癲癇發作,其中深層腦刺激術(DBS) 需要進行顱內手術,而其他方法則為非侵入性或微創技術。
ROSA 機器人導引技術與各種神經調控技術,為藥物難治性癲癇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療選擇。隨著微創技術與腦部刺激治療的進步,未來將可進一步提升癲癇控制率,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Q:請問迷走神經刺激術是每個人都適合做嗎?
A:健保給付規定針對局部性癲癇或局部性癲癇併發大發作的患者,重點是針對局部性發作的患者。因為有些患者會出現小發作,或是小發作與大發作同時發生。最初,健保給付迷走神經刺激術的規定要求癲癇發作的位置無法手術處理,例如手術後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功能損傷。然而,對於藥物難治型癲癇且同時為局部性癲癇的患者,隨著近年健保條款的修訂,這一要求已經被廢止,現在改由醫師根據患者情況評估是否適合手術治療,且無法切除的條件不再是健保給付的主要考量。患者需符合藥物難治型癲癇的定義,即至少服用兩種以上適合的藥物並達到足夠劑量,卻仍然無法控制癲癇發作,才會考慮進行手術評估。目前,約有1/4至1/2的藥物難治型癲癇患者能進行手術治療,然而超過一半的患者可能不適合現行的手術方法,未來有望讓更多患者受益於手術治療。
Q:請問做完羅莎顳葉海馬迴手術後會覺得全身有一點無力,需要做什麼運動可以幫助盡快復原?
A:使用羅莎射頻熱燒灼術取代傳統的顳葉切除手術,既能保留病人的功能,又能將病灶範圍最小化,達到控制癲癇的目的。術後需要注意傷口是否正常癒合,並配合醫師指示按時服藥。醫師會定期進行臨床追蹤,並檢查腦波是否顯示癲癇放電的減少或消失。患者在術後應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避免放縱自己過於輕忽,例如熬夜或過度遊戲等,這些習慣可能影響手術的恢復。至於運動方面,患者可繼續保持原本的運動習慣,從較為溫和的運動開始,例如快走或瑜珈,並逐漸增加運動量
Q:請問不同的手術是否術後復健需要注意的也不同?
A:目前,神經調控或微創手術的使用較為普遍,接受傳統手術的病人已較少,除非需要進行大範圍的治療。對於微創手術的復健,可以從較為溫和的運動開始,例如散步、瑜珈等。實際上,若微創癲癇手術順利,通常不會產生副作用,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可能會出現腦出血或感染等問題。至於有些患者可能會感覺術後短暫的記憶力下降,通常在3至6個月內會改善。如果有語言表達較慢或答非所問的情況,也可以安排復健科進行治療,但這類副作用的出現非常罕見。
Q:患者年齡50歲,目前服藥已經30年使用三種抗癲癇藥物,平均一至兩個月會大發作一次,每次發作時間約1分鐘,請問是持續服藥就好或者這個年紀適合手術評估嗎?是否有危險性?
A:根據患者發病時間較長且使用超過兩種藥物仍無法控制發作的情況,可判定為藥物難治型癲癇。建議與主治醫師討論患者癲癇放電的位置,並評估是否有藥物調整的空間。如果患者有意願接受手術,年齡並非絕對限制,50歲仍可考慮手術,但進行評估後未必適合手術。若經過仔細評估,且手術環境安全,與經驗豐富的主治醫師及神經外科合作下,現今的微創手術與神經調控技術,其風險已遠低於傳統手術。
癲癇楷模 謝宇婷
我叫謝宇婷,是一位專注於兒童物理治療的臨床治療師,從畢業至今已擁有十多年經驗。性格開朗、樂於助人,是身邊人對我的印象,但其實我也曾經歷一段黑暗與掙扎。
在醫院實習期間,我首次出現全身性強直發作,隨後被確診為癲癇。這個突如其來的轉折讓我陷入極大的焦慮——我是否還能勝任這份需要體力與專注的職業?我是否會被異樣看待?雖然外在的現實並未如想像中嚴峻,但內心的不安仍舊揮之不去。
我開始接受心理諮商,也透過運動與親友的陪伴,慢慢重建身心的穩定。病情穩定後,我更積極投入兒童物理治療,特別是癲癇兒童的支持。我與學校老師、家長合作,為孩子們量身設計安全的運動與參與策略,讓他們能更自在地在校園中學習與成長。
2024年,我受邀為某非營利組織的志工培訓課程擔任講者,分享癲癇相關的知識與應對策略。看著參與者從一開始的緊張與陌生,到逐漸理解並展現出關懷與接納,我深刻感受到,自己的經歷有能力為他人帶來改變與支持。
2024年,我獲選為「癲癇楷模」,成為台灣病友領域的代表之一。這份榮譽不僅是對我多年努力的肯定,也讓我更加明白,癲癇不只是個人的生命課題,更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共同理解與支持的議題。
之後,我有幸獲得「金光獎(Golden Light Award)」的肯定,並代表台灣前往印度參與一場國際會議。這次的會議不僅僅是頒獎典禮,更是一個讓來自不同國家的病友與專業人士交流合作的平台。
會議中,我也與大會主席及來自其他國家的醫師、藥師等專業人士交流,種下未來合作的種子。會議後,我與他們持續保持聯繫,期待未來能共同推動更多有關癲癇的倡議與合作計畫。
當我站上頒獎舞台,代表台灣領取「金光獎」時,我分享了這段話:
「大家好,我是謝宇婷,一名擁有超過十年臨床經驗的兒童物理治療師。人們常形容我開朗且充滿正能量,但我的人生並非沒有挑戰。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與癲癇共處,這個疾病是在我大學時期第一次發作後確診的。這次經歷不僅改變了我的人生,也激發了我幫助那些面臨相似困難的人的決心。
能夠獲得這個獎項,我感到非常榮幸。對我而言,這不僅是個人的成就,它更代表了大家共同努力,提升社會對癲癇的認識,並為癲癇患者創造更美好的世界。我深感謙卑,也對能成為這個重要社群的一部分感到無比感激。
展望未來,我會繼續致力於癲癇社群的工作。作為一名治療師,同時也是一位癲癇患者,我深知大家所面臨的挑戰。我的目標是為癲癇兒童發聲,與學校、家長和老師們合作,創造安全且包容的環境。我也會持續推動癲癇的認識,幫助大家消除對癲癇的誤解,並提供需要幫助的人支持。
我想特別感謝我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你們不斷的支持是我這段旅程中最大的力量。我也要感謝整個癲癇社群,感謝你們的啟發和奉獻。我們一起努力,會讓世界變得更好,謝謝大家!」
這段話總結了我與癲癇共處、成長與前行的旅程。我相信,每一次勇敢面對困難的選擇,都能成為別人生命中的微光。未來,我會繼續走在這條路上,為病友發聲,也為社會建立更多理解與包容的橋梁。
秘書處
時間/ 上午 | 內 容 | 主 講 人 |
09:00~09:15 | 報 到 ~ 領取資料 | |
09:15~09:20 | 致 詞 | 林素娥 理事長致詞、介紹貴賓 |
09:20~09:40 | 癲癇楷模分享 | 謝宇婷 癲癇楷模 |
09:40~10:00 | 癲癇大使分享 | 郭淑敏 癲癇大使 |
10:00~10:10 | 休息 | |
10:10~10:50 | 腦波與癲癇醫療 | 臺大醫院神經部神經電子診斷科主任饒敦 醫師 |
10:50~11:30 | 癲癇與婚姻、生活品質 |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部癲癇科主治醫師2009世界癲癇大使、2013社會成就獎《跟著無國界醫師走進世界廚房》 作者 賴向榮 醫師 |
11:30~12:10 | 癲癇Q&A | 林素娥 理事長施茂雄醫師、饒敦醫師、賴向榮醫師謝宇婷癲癇楷模、郭淑敏大使 |
在這裡,您可以安心提出任何與癲癇相關的問題(群組裡禁貼圖與感謝問候語),將有專業醫師在線上為您解答。請掃描右方QR Code,立即加入溫馨的社群!
秘書處
秘書處
下列為本期「會員通訊」出刊前,支持本協會之熱心人士捐款,在此特別表示謝意。 此外,如未收到本協會開立可節稅之正式收據者,請務必來函索取。(單位─台幣:元) |
(刊登名單以2025/02/28為準,其後收件者,將順延一期刊登,敬請參考與指正。) |
方國臺6500、王育琇300、王振容3000、王湘晴550、田偉傑1000、白欣正500、吳郁蓁6000、卓郁婷1000、林方渝300、林俊緯5000、林奕華500、侯宛儀3600、施宜賢300、施鳳嬌1000、施懿真300、柯惠娟2000、洪素卿10000、徐淑寶2000、海元素178民宿1000、高傳生1000、張育誠1000、張詠甯200、郭力銘1720、陳宗煒1000、陳奕丞1000、陳順榮3000、陳麒元500、陸家龍12000、傅仰城50000、傅國,傅貴,蕭明芳300、無名氏500、無名氏6000、無名氏1500、無名氏2000、無名氏1000、無名氏100、無名氏500、無名氏500、無名氏100、無名氏500、無名氏300、無名氏500、黃士綸14000、黃明城500、黃敏綾500、劉尚儒6000、潘羣元200、蔡秉辰1000、鄭明偉300、鄭時顯500、鄭清美6000、蕭惠今200、蕭翔升300、謝春猛3000、顏武男2000、魏先生3000 |
妙竹林素饍館1367 |
(刊登名單以2025/03/31為準,其後收件者,將順延一期刊登,敬請參考與指正。) |
丁則言2000、丁則茗2400、丁羿丞11000、丁道焜3000、王志誠500、王盈超3000、王重崇3000、王紹宏10000、王湘晴350、王雅婷900、王微雯500、白欣正500、任亦偉200、伍靜華9500、余春長100、吳樹民10000、呂富田1500、李燈福5000、林奕華500、林春吉2000、林振勝3000、林雪瑱500、林凱莉1100、林道鋒3000、邱雅玲600、施宜賢300、洪翊城1000、洪游秀美20000、洪維陽6000、張克昌5000、張俊明20000、張榮成10000、梁文宗3000、莊福來10000、許哲誠1000、郭力銘2440、郭錫源10000、陳秀芳1000、陳宗煒1000、陳㛄涵100、陳㛄涵,陳致遠200、陳建昌500、陳美惠2000、陳唐山2000、陳惠凰5000、陳順財10000、陳義聰50000、陳嘉祿10000、陸家龍3000、曾孔彥6000、無名氏1000、無名氏500、無名氏1000、無名氏100、無名氏500、無名氏300、無名氏1000、無名氏1000、無名氏500、無名氏1000、無名氏3000、無名氏10000、黃文安10000、黃筱萍3000、黃瀚諄400、斟香鉅100、楊敏南1000、葉宇晨2000、廖月娥500、廖百川2000、趙令達50000、劉文猷10000、劉宥均10000、劉宥辰1200、劉馥瑄3200、潘羣元200、蔡秀玲1000、談浩如500、鄭明偉300、鄭時顯500、鄭清美2000、鄭進田5000、盧韋中2000、蕭惠今200、蕭翔升300、蕭錦權10000、謝春猛3000、謝美月2000、謝國瑞2000、謝儒逸3000、魏先生3000、蘇育進1000、蘇國琛5000 |
台灣潤滑油有限公司10000、妙竹林素饍館1308、社團法人高雄市超越巔峰關懷協會5000、雲林縣癲癇之友協會5000、新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1000、裕振貿易股份有限公司20000 |
(刊登名單以2025/04/30前為準,其後收件者,將順延一期刊登,敬請參考與指正。) |
方國臺6000、王湘晴300、王雅萍、王雅慧200、王微雯500、白欣正500、伍靜華500、呂麗萬5000、周玟萱300、林雪瑱500、施宜賢300、洪裕盛10000、英士仁100、陳㛄涵100、陳錦圳1000、傅國,傅貴,蕭明芬300、無名氏1000、無名氏100、無名氏500、無名氏500、無名氏5000、無名氏500、無名氏300、無名氏300、無名氏500、黃文志2000、楊誌雄1000、楊燕申、楊嘉元2000、廖炳榮15000、潘羣元200、蔡秉辰1000、鄭明偉300、鄭時顯500、鄭清美4000、鄭嘉玲5000、蕭惠今200、蕭翔升300、戴淑勤1000、謝春猛3000、顏武男2000、魏先生3000 |
十方法界冥陽兩界眾生100、台灣優時比貿易有限公司100000、妙竹林素饍館客戶1268、閔德工程行2000、新泰工業(股)公司2000、 |